5月13日下午,縣域融媒體中心主任論壇暨全媒體業務骨幹研修班在北區緻遠樓三樓報告廳開講。第一講由騰訊微信事業群産業生态合作總監、傳播學博士歐建以《社交媒體的流量邏輯與微信公衆号/視頻号的運營技巧》為題展開專題授課。全體研修班學員和永利師生代表參加,講座由院助丁敏玲主持。

講授分别從媒體發展曆程看社交媒體、從商業模式到流量模式、從流量邏輯看公衆号/視頻号的産品設計和公衆号/視頻号的運營技巧四個子題依次進行。
從媒體發展曆程看社交媒體。歐建博士總結了媒體發展的曆史,以圖像、表格的形式展示了互聯網的用戶規模與用戶平均使用時長。他指出:一方面各種媒體在圍剿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一種新技術被人們接受的時間越來越短。與傳媒技術發達相伴而生的是,日常生活全面地媒介化。而“社交”這種有着古老基因的傳播模式,在一輪一輪的傳播技術革新中,不斷進化,演變為今天的社交媒體。在中國的語境下,社交媒體又因其内部外部的獨特性,發展出了不同于西方社會的形态和格局。
從商業模式到流量模式。歐建博士以微信為例,介紹了商業模式背後的流量模式。社交媒體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其流量運營的邏輯,在以廣告為核心商業模式的前提下,更大的用戶規模,更長的使用時長,以及更加與廣告主要潛在客戶匹配的人群畫像成為了社交媒體商業模式的根基。

從流量邏輯看公衆号/視頻号的産品設計。歐建博士認為在社交媒體的體系裡,編輯、訂閱、搜索并不是最大的流量來源,而是社交與算法交疊的模式成為了最大的流量來源。需要強調的是,社交媒體當中的算法與社交是深度耦合的,基于算法更準确的推送,往往會引發更好的社交分享行為;而分享等社交行為數據又充分反哺了算法推薦的精準度,以此循環。
公衆号/視頻号的運營技巧。歐建博士以熱門公衆号、視頻号的運營為例,指出基于社交媒體的流量運營,本質上是一種群衆路線。要想運營好公衆号,最關鍵的是我們的内容能否設身處地地從群衆的關切出發,知曉群衆的需求導向,用群衆能夠聽得懂的方式回應其情感的、信息的、參與的訴求,而非一味小報化、機關化。

在問答環節,學員和師生們積極互動,紛紛圍繞ChatGPT、新聞客戶端等問題進行提問,歐建博士細緻地一一進行解答,針對熱點話題進行了相互交流和讨論。
(文:呂瑞文 謝斯語 杜欣雨 圖:向芷毅 陳可盈)